現金分享模式應改一改
發佈時間 : 2021/10/22 00:00 阅读量:787
  • 分享至:

【焦點社論】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前一直被認為“幸運”的蓮花寶地澳門,未能獨善其身,經濟影響日深,當年的榮景不復再,無論從政府還是到“升鬥”市民都要有“過多幾年緊日子”的思想準備。下個月底又到政府年度施政報告公佈時候了,現金分享計畫也必是焦點所在,這項好環境時“派錢”的做法,還要不要繼續?如繼續,那真要改變以往“太公分豬肉”的做法,應該效法中央公積金,除65歲以上常住內地的長者、在外求學的學生及外派員工外,對大部分時間不在澳門居住的澳門居民不予派發。

現金分享計畫是早自2008年首次推行,是由時任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提出的,凡持有有效或可續期的澳門居民身份證居民均是為此計劃之受惠對象,包括非永久性居民和永久性居民。目的是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抗擊通脹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澳門市民普遍稱此計劃為「派錢」。

2008年第一年派錢,澳門永久性居民獲發5000元,而澳門非永久居民則獲發3000元,政府共支出26億元。之後每年都派發,至今年已派了14次。

基於這兩年來新冠疫情對澳門經濟民生所造成的影響,澳門特區政府今年推出“2021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畫,將2021年度現金分享由過去的7月起發放提前到4月起發放。向每名永久性居民發放10000元、向每名非永久性居民發放6000元的現金分享款項。本年度現金分享共涉及永久性居民約69萬人,非永久性居民約4.6萬人,總開支約72億元。

由此可見,這14年來,發放金額不斷提升,不但永久性居民派發金額已由最初的5000元提升到10000元,非永久居民派發金額已由3000元提升到8000元,政府支出也已由08年的26億元升到今年的72.35億元,是第一年這項支出的近3倍。

榮景時候,大家分享經濟成果,“太公分豬肉”,無所謂啦。但如今疫情揮之不去,都還看不到何時結束。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說過,疫情當下,遊客裹足,經濟蕭條,財政收入銳減。然而,去年和今年,政府反而要特別拿出1000億元,幫扶全澳市民共同抗疫度困境。所以,應用則用的前提下,政府也應該要“計吓數”,可省則省。

本來,如今政府經濟發展收縮,再“派錢”,有違當年“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初衷。然而,有見“抗擊通脹以及金融危機”也是當年何特首派錢的初心,所以,明年繼續派錢,相信還是絕大部分市民的心聲和期望。因為,他們有了這筆錢,不但可改善生活,在本地消費,還可幫助本地消費,刺激經濟,對澳門社會起到相濡以沫的效果,也是一件好事。

然而,再看看那些大部分時間不在澳門居住的澳門居民,當中相當部分人是當年經投資居留取得澳門身份證的內地居民,他們是以家團來澳,這麼多年下來,起碼已有數萬人。他們根本還是在內地或其它地方工作、生活,在澳門只是他們多了一個隱秘的身份,加上常年居住外地本澳居民,這個數字就更大了,恐怕沒有10萬也有8萬吧。

如按照今年的派發數字,政府派錢給他們就要8到10個億。但是,他們不在本澳生活、工作、消費,拿了政府這筆錢卻在外地花,幫助不到澳門社會。所以,政府想想,這筆錢是否可省下來呢?轉而用在本澳更加需要的民生事務上。

政府就發放中央公積金的方式很好,一直行之有效。建議政府可以參考中央公積金的相關發放方式,來發放現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