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詩人沙克的詩集《向裡面飛》研討會,2023年5月底在北京國賓酒店舉行。三地的詩人與學者共聚一堂,共同研討詩集《向裡面飛》的語言藝術、審美品格和文本價值。
吉狄馬加、夏潮出席研討會,張清華、何言宏擔任學術主持
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聯原副主席夏潮,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清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王山,以及葉延濱、汪政、何言宏、傅元峰、向陽、聶權、雁西、徐培晨、馮健、衡正安、董繼平、張德明、吳投文、秀實(香港)、席地(澳門)、馬麗等詩歌界、評論界的詩人與學者等出席了會議。
與會專家認為,沙克是一位與新時期以來的中國當代詩歌共脈同行,同時保持著獨立性和創造性的詩人。詩集《向裡面飛》體現了沙克的詩學理念和美學主張,即精粹的漢語詩歌必須是詩性、真性和語言性的統一,而且富於中國文化元素和本土生活的精神氣質。沙克觀照現實,返顧歷史,折射出文化時代所施與的精神履歷,淡隱情緒、深含哲思,避卻對外部世界作詩性放射的抒情陳式,在敘事或敘述中應用微妙的意象或心象,設置種種隱喻或象徵,彼此之間相互交感,向著生命內部、語言內部作自覺自在的文本自構。
與會專家還認為,沙克以形而上的思考與自由開闊的想象力超越物質存在,在趨向靈魂一致性的命運時空中積極守持自我藝術方式,細鑄著純粹而深刻、陌生而關聯的的修辭品質,時時透露出人性良知、柔韌和暖色。沙克不否定現代詩的抒情性,但不去作傳統的熱度抒情,也不作冷抒情或零度抒情,而是作現代性的「分析性生活抒情」(張清華語)。《向裡面飛》與沙克過往出版的詩集《有樣東西飛得最高》《單個的水》《憶博斯普魯斯海峽》想比,更能代表沙克自新世紀回歸詩歌寫作以來的文本純度和風格特色。
中國作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汪政,湖南省文學評論學會副會長,湖南科技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吳投文,均提交論文參與對詩集《向裡面飛》的研討交流。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主編李少君發來對《向裡面飛》評語:沙克堅持詩歌創作四十多年,從1980年代到當下,是一個有著相當辨識度的詩人。其追求詩歌且日益精進的執著,其開闊豐富的美學視野和面向,都堪稱某種詩歌典型。汪政在提交的論文中寫到,沙克的詩歌創作歷時長久,這使他的作品與詩歌方式呈現出新時期以來中國新詩發展的印痕,表現出多樣化的質地。不過有兩種特質卻是沙克的精神基因,他既是一個思想者,也是一位抒情人。沙克對這個世界一直保持著難得的清醒與深沈的思考,有時,這樣的思考近於冷酷無情,讓人難以直面。但是,沙克又是深情的,在詩歌遠離情感,抒情漸漸不是詩歌的主流方式的歲月里,沙克依然一往情深地表達著他與世界的關係。我們可以感受到沙克對情感的豐富性的體驗,許多的情感類型,許多情感內在的複雜性在沙克的作品中讓我們陌生,恍若隔世,呈現出古典的氣象。沙克以他的方式融合了思想與情感,並以這樣的姿態顯示出一個詩人獨特性的存在。
澳門詩人席地
澳門詩人席地在發言時表示:沙克的詩歌具有幾項特點,1、古典性質的當下表達;2、擅於利用原物通過方位、空間上的變化走向哲學化,繼而作隱忍的低溫的抒情;3、與其粗獷外表與性格不相符的、近乎於女性般的細膩修辭。沙克的詩歌無論從語言還是觀看的視角都在持續地、微妙地隨著詩歌現場而變化,變成了詩歌現場的一部分。但其中貫穿著古典的語言習慣成了一種沙克的氣息。沙克是當下詩歌現場中後續發力很強的詩人之一。
詩集《向裡面飛》於2023年1月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分為「望不盡」、「漂流瓶」和「在母語中生活」三輯,共收入沙克近些年來創作的149首詩。此次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和《詩刊》社作學術指導,中國詩歌學會和《中國文藝家》雜誌社主辦,張清華教授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言宏擔任學術主持。與會詩人和學者發言所形成的研討會學術紀要,將另行在媒體上發佈。
沙克於1960年代出生在安徽蕪湖,祖籍江蘇漣水,現居江蘇南京、淮安兩地。曾參與1980年代的現代主義詩潮。他既是一位堅持幾十年個性化寫作的詩人作家,也是一位涉獵廣泛的文藝批評家,歷任多家媒體雜誌記者、主任編輯,高校兼職教授,北大訪問學者,政府、教育及文藝機構顧問等。現從業於文藝研究和文藝協會。出版過詩集《單個的水》、散文集《我的事》、小說集《金子》、文藝評論集《文藝批評話語錄》等文學著作、文藝評論著作20種。早年曾獲《文藝報》《詩歌報》《星星詩刊》作品獎,近年獲紫金山文學獎、長江杯文學評論獎、江蘇文藝大獎-文藝評論獎、楊萬里詩歌獎、傅雷杯文藝評論獎、冰心散文獎等多種獎項。
沙克詩集《向裡面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